采编系统入口
期刊信息
本刊声明
编辑部公告
马克思和恩格斯对人与历史的关系进行了系统的思考,认为人类历史的首要前提是“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”,指出历史是具有生命的、以物质形式存在的人的历史,而不是精神或意志的历史。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,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,物质生产活动是一切历史的基本条件,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。马克思在《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》中明确指出,历史“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,是自然界对人来说的生成过程”。人通过自身的实践活动创造历史,社会历史由人的实践活动构成,人是社会历史的真正主体。
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。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,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不仅创造了对象化的物质世界,也创造了丰富的精神世界。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。物质资料生产是一切历史的前提,没有一定的物质资料生产,就不可能有人类历史。人类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物质资料正是由广大人民群众生产的。作为物质资料生产活动的主体,人民群众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生产经验,创新创造生产技术,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物质财富的增长。人民群众也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。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,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,人民群众的生产实践为精神财富的创造提供了物质基础,一切精神财富都植根于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。
习近平总书记指出:“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,我们共产党人任何时候都不要忘记这个历史唯物主义最基本的道理。”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,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推动着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,人民群众是生产力变革的最活跃的因素。人民群众的主体实践活动构成了社会生活的基础,一切社会变革都基于这个基础,人民群众在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同时,也创造并改造着社会生产关系,任何社会变革都离不开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,离不开人民群众积极性、主动性的发挥。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,“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,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,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”。尽管英雄人物在历史发展与变革中也起到重要作用,但社会变革最终取决于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、愿望和利益诉求。从历史唯物主义来看,唯有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,才是推动社会变革和社会改革发展的根本动力。
上一篇:携手“蓉宝”,望见未来
下一篇:赤子之心谱忠诚